误区一:期权只是投机工具
错!在国际市场上,期权是公认便捷、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,主要用于管理各类资产的价格风险。
从功能上来说,期权就是各类资产的保险。
从统计数据来看,全球期权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使用期权的主要目的都是对冲风险。
美国著名金融服务咨询公司Tower Group,在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,79%的机构投资者将“避险”列为使用期权的主要原因;61%的机构投资者表示,使用期权是为了对冲风险,以规避投资组合价值下跌。
2012年香港交易所统计结果显示,香港股指期权市场中58.9%的投资者,运用股指期权进行风险对冲。
举例来说,假定投资者购买沪深300看跌期权,进行风险对冲。
如果沪深300指数下跌,看跌期权收益可以全部覆盖其在现货市场的亏损,达到对冲效果;如果沪深300指数上涨,看跌期权自动过期,但是现货市场产生的收益不受影响。
因此,看跌期权使得投资者成功规避了市场下跌风险,同时也不放弃市场上涨所带来的收益。
一个成熟有效的期权市场,应该建立在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基础之上。套保者、套利者、做市商和投机者,各自在市场中占据合理水平,共同维持市场均衡,发挥市场功能。
误区二:90%的期权到期失效、没有价值
错!据统计,美国市场上只有10%的期权在到期时会行权,人们就想当然的认为90%的期权都没有价值,因此产生了误解。
从历史数据看,有10%的期权会到期行权,30%的期权到期失效,而近60%的期权提前平仓。
期权时代注:相关阅读《80%的期权到期就毫无价值了?》
到期失效和提前平仓的期权也发挥了其“保险”功能,并非“没有价值”。人们在接触期权之初,会产生期权除了到期行权,就是到期失效的错误认识,忽略了提前平仓是期权最主要的结束交易手段。
期权时代注:相关阅读《期权行权和平仓有什么区别?》
市场总是瞬息万变,期权投资者总是会随时调整自己的交易策略,即便是使用期权作为“保险”的套保者,也会根据市场调整使用“保险”的数量。
这也是近60%的期权合约以平仓方式结束交易的原因所在。这些提前平仓结束交易的期权在存续期内为股票资产提供了保护,充分体现了自身作用,绝非“没有价值”。
诚然,持有到期的期权中,仍有30%的合约到期失效,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期权“没有价值”。
期权是股市的“保险”,它们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同时保留了盈利空间。美国国会曾在期权发展初期质疑,大量期权合约到期失效,不能发挥实际作用。
而期权业内专家以一个精彩的比喻打消了国会的顾虑:股市投资者购买期权就好似人们为房屋购买了火灾保险,保险期内火灾没有发生,保险没有赔付,能说保险没有价值吗?期权与保险一样,是为投资活动提供一种安全保障。
误区三:因为期权具有杠杆,所以期权是高风险产品
错!虽然孤立地看,单独使用期权的风险较高,但通过使用期权与其他资产进行组合,反而可以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。
例如,某投资者持有价值100万的沪深300一篮子股票。如果既不愿意卖掉股票错失上涨行情,又担心股市下跌会带来损失,则仅需要花费2万元购买股指看跌期权,进行完全套保。
当股市大幅上涨时,单独看买入的看跌期权,是完全失效,损失了100%。但对于股票与期权的资产组合整体而言,股票上涨带来的收益很可能大大超过了期权上损失的2万元,整体上处于盈利的状态。
而当股市下跌时,看跌期权能够确保了投资者能够以持平的价格卖出股票,避免了巨大损失。
期权时代注:相关阅读《期权的世界是彩色的:大涨、大跌、盘整,变盘...都能做!》
因此,期权虽然具有杠杆性,但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决定于其如何使用期权。
通过期权与其他资产的组合,不仅不会增加投资组合的杠杆水平,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,这也正是期权产品风险管理功能的体现之一。
误区四:我们无法战胜做市商
错!做市商是期权市场的流动性提供者和服务者,并不参与市场方向性交易。
期权产品因到期月份和行权价格的不同而合约数量众多,这导致期权市场容易出现流动性不足或不平衡问题。
国际成熟市场大多引入做市商以提高期权市场流动性。如果做市商缺位,期权价格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很难得到保障,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成交困难、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。
做市商的业务模式与普通投资者存在较大差异。做市商通过提供流动性服务,赚取期权的买卖价差。
做市商并不是交易的最终对手方,与普通投资者不存在方向性的对立。做市商同时为期权合约提供买入报价和卖出报价,使广大投资者能快速达成交易,避免不必要的价格风险和等待成本。
总体来看,做市商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服务,降低了期权的交易成本。
总而言之,做市商并不进行方向性投机,相反对于手上持有的期权合约,还需要不断进行对冲交易,消除方向性风险。
因此,做市商业务带来的收入,是对其提供流动性服务、承担市场风险的合理补偿。做市商和其他投资人一样,都是期权市场参与者的一员,并没有特殊的优势。 |